• 学工动态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一位返乡大学生的“农业革命”--(1)

    发布人:测试     发布时间:2011-05-16   浏览次数:

    一位返乡大学生的“农业革命”--(1)

          谢思惠,男,24岁,福安市晓阳镇谷口村人,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2006年5月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做为期1周的“n离子注入对棉花新品种选育的研究”课题;2006年8月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作物研究所,学习植物分子鉴定相关知识;多次前往山东夏津参与组培新技术的培训学习以及“关于组培防污染药剂的研究实验”;曾荣获2007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现任福安市泽民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福安市晓阳青年中心理事长。
           12月9日,当记者联系上谢思惠时,他正出席在宁德职业技术学校举办的市直大中专学校学生干部交流会,与来自宁德师专、财经学校等大中专学校的120多名学生干部面对面畅谈创业人生。
           作为我市“8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一个典型代表,谢思惠以其对家乡农业的热忱之心,放弃免试研究生机会,毅然回家当农民的故事感动着闽东的山山水水。在他的示范引领下,一场从传统农业向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更迭的“农业革命”正在谷口村悄然蔓延着……
           大学高材生的“农民梦
           谷口,坐落于福安晓阳镇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绕村而过,鱼儿畅游的“鲤鱼溪”,让这个村子名声在外。现年24岁的谢思惠,便出生在这个村庄的普通农家院落里。
           “昔日的谷口是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由于村里种水稻产值效益低,父亲只好到河道里捞沙,用赚来的钱供自己上学。上学后听老师讲山东那边农业发展的很好,一亩地产值在5000元左右。想到自己的家乡农业却是这样的落后,就有这种强烈的愿望想去山东看看,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改变家乡的面貌,让家乡的人走上致富的道路。在这个愿望的推动下,自己在填报志愿时义无反顾地报了山东农业大学。”这是谢思惠对记者讲述他学习农业,不考研返乡自主创业的原因。
           12月10日记者来到了谢思惠的家乡福安市晓阳镇谷口村。走在铺着水泥路面的村道上,看着两边盖起的一栋栋楼房,可以想象现在的晓阳镇谷口村已经今非昔比。村民们说,今天的变化谢思惠有很大的功劳,是他把所学的知识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带进这个小山村里,让这里的农民改变了落后思想,改进了种植技术,走上了致富路。
           十几年前,由于这里海拔较高,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种植效益低,农民生活窘迫。农民家的孩子谢思惠对其深有体会,他感觉到改变这一现象迫在眉睫,因此在2003年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报了农业。
           考入山东农业大学后,在周围的同学还在熟悉新环境的时候,谢思惠就已经开始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大量关于“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等方面的书籍;进入大二后,当周围的同学还在抱怨农业专业不好、就业难、学农没有面子,后悔念农业的时候,谢思惠就开始跟随著名的果树专家孙仲序教授在园艺学院果树生物学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活动。在孙仲序教授的亲自指导下,他先后参与了多个课题的研究,在“组培瓶内菊花催化技术的研究”、“吉塞拉樱桃砧木的快繁研究”等课题中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持申报的“植物组培快繁营养液流动循环培养器的研究”(2006d1007)获得2006年度泰安市大学生最高金额科研经费立项,作为第二项目申报人申报的课题“普洱茶生物试剂的研制”(2007d1030)获得2007年度泰安市大学生c类立项。与此同时,其研究成果“植物组织培养专用抗菌剂”、“一种促进组培苗快速移栽生根的抗菌营养土壤”应泰安市科技局的邀请,参与泰安市大学生科技成果展,其中“一种促进组培苗快速移栽生根的抗菌营养土壤”已经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并成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
           此时的谢思惠在大学已经小有名气,大家都认为他今后的发展将无可限量,希望他能继续深造考研究生,可谢思惠却想回家乡,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走上一条致富的道路。
           非议声中的“生姜革命”
           2007年夏天,大学毕业后谢思惠和他的大学同学张俊明一起回到了家乡。乡亲们看他们大学毕业不在大城市找工作,却回到农村来,背地里议论他的人很多,
           对于他推广的技术当地的农民都表质疑,都不相信他能够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谢思惠不在乎这些,他们只是一门心思要改变家乡的面貌。看到村里农业种植效益一直没有提高,有体力的年轻人都到外务工去了,留守的都是上年纪的老头、妇女和孩子,很多田地都荒芜了,他认为自己有了舞台。此时他手上有“姜光合特性及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和“超高产生姜生长发育调控技术与应用开发”两项技术。这是山东农业大学徐坤教授等多位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并且属国内领先的技术。谢思惠满腔热情地上田间地头给当地姜农宣传推广,可是效果并不好,农民的积极性也不高。对于他推广的技术还是当地一位老农民的一席话点醒了谢思惠,“技术真不错,但是我不会去尝试的,万一不行的话我上哪里吃饭去?”这次经历让谢思惠明白,“让农民知道一项技术好不是靠嘴巴说的,而是要做给农民看的”。
           于是,谢思惠在晓阳镇承包了30亩土地做技术示范。在这片示范地里,谢思惠把以上两个成果运用到生姜种植中,结果生姜大获高产。事实让人们信服,家乡姜农广泛接受了谢思惠的新技术。不但本村,周边的南溪、南源、龙阳等几个村都运用了这个技术,生姜产区地膜覆盖率也由2007年的不到10,提高到2008年的80以上,仅此一项预计每亩增收就达500元以上,按照晓阳镇生姜种植面积500亩计算的话,每年可增收近20万元,为当地姜农致富增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记得在生姜生长季节,人们总能看到谢思惠忙碌的身影。每天早晨不到6点钟他就准时出发,骑车到6.5公里外的农业基地干活,下午5点钟再骑车回来,天天如此!即便是大年三十了,他也还是在基地里忙个不停,等回到家时,家家户户都已响起了鞭炮声;正月初三,大家还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气氛时他就下地干活了……不管白天干活多累,夜晚他总是会抽出时间去拜访村里的种植大户,跟他们讨论最新的农业技术、农业信息,每次他都将最新的农业信息技术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谢思惠也在与他们聊天当中获得很多知识。“虽然很劳累但是从不后悔我的选择,因为我是学农的,在农村我的才华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谢思惠坚定地说。


    地址:宁德市东侨经济开发区学院路1号   邮编:352100   邮箱:jd_dzb@126.com
     版权所有:宁德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