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工动态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一位返乡大学生的“农业革命”--(2)

    发布人:测试     发布时间:2011-05-17   浏览次数:

    一位返乡大学生的“农业革命”--(2)

       “四合一”的创新模式
          谢思惠不懈的努力,换来了姜农的增收。但是谢思惠和他的大学同学张俊明并不满足,他在寻找更好地服务农民的路子。于是,由他任理事长的泽民专业农业合作社成立了。有了合作社,农民的生产启动资金也有着落了。当地农民由于缺少种植当地特色农作物所需启动资金,合作社马上联系当地农村信用社,与其开展合作,由信用社给当地农民小额信贷每户4000至5000元。合作社还负责对农民进行产前、产中的技术指导,并聘请市农科所、福安市农业局相关专家对合作社社员、当地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确保农民增产。为了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谢思惠和他的农业合作社还办起了自己的网站,进行网上交易。
           据了解,合作社现有社员2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为了吸引青年人特别是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大学生返乡创业,为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在宁德市政协和共青团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下,他与大学同学一道又成立了合作社团支部和农村青年中心,形成“合作社+团支部+青年中心”这一创新模式。从而将“留守农村务农的青年农民能手”、“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外出创业的青年企业家”、“外出上大学的大学生”这四个青年群体团结起来,形成推动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
           以此同时为了提高留守农村青年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又专门腾出地方用于农村青年的活动场所;在团组织的帮助下在晓阳镇又率先成立了“青年书屋”和“青年报刊栏”,目前青年书屋藏书400多册、订阅报纸多份,这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农村青年的阅读面,为他们及时获取外界信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特色农作物的“技术革命
           从传统的经验种植,到如今的科技助力规模种植;从昔日市场销售肩挑手提、“单打独斗”,到如今的成立合作社“团体作战”、打响品牌,走规范化生产之路,在谢思惠的引领示范下,谷口村农业生产正发生着悄然变化。但谢思惠并没有停滞他的现代农业发展梦想。在团市委的牵线搭桥下,他与市农科所的专家们忙起了巨峰葡萄无休眠技术试验。福安是“南国葡萄之乡”,种植巨峰葡萄的果农数以万计。谢思惠告诉记者,倘若这项技术试验成功,巨峰葡萄的成熟上市期将提前两至三个月,对果农而言将是一个增收的利好消息。
           利用老“福云六号”、“福云七号”茶园套种核桃,这是谢思惠打算发展又一个全新农业项目。看到本地的茶园土质好,气候适宜,进行核桃种植将有很高的效益,于是他们询问了母校农业专家,也对云南、河南等地的核桃产业做了大量调查,最终从30多个核桃品种中精挑出了最适合的两个品种,并打算在茶园内进行套种,建设生态茶园。
           谢思惠对家乡农业的贡献和所经营的方式,得到了当地农业专家的认可和赞扬,福安市农业局经作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以训的评价是:这是管理经营上、思想上的升华和变革,是最有效的“农业革命”。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雍哲先生对谢思惠的事迹作出了点评:“他的事迹向我们展示了大学生下乡创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还向我们展示了大学生下乡创业是毕业生当前就业的一个大方向.
           当今的中国农村,为大学生下乡创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家都清楚,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同学更清楚,现在农村的大批青壮年已经走出农村,到城市打工去了。现在农村迫切需要像谢思惠这样,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去领导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当今的中国,农民工进城,大学生下乡,双向流动,必将成为中国当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一大趋势,必将推动着我们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比翼齐飞。现在农民工进城已经形成大潮,全国有一亿三千万,大学生下乡,可以说是大潮初期,所以还需要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像谢思惠一样走向农村创业!”
           采访后记
           让更多有志青年在闽东大有作为

           踏出大学门,扎根新农村;带领众乡亲,共奔致富路。新型农民谢思惠的创业故事令人钦佩,但在他自主创业的背后同样困难重重。
           “土地便是悬在我们头顶的一柄利剑。”谢思惠告诉记者,发展农业所需的连片土地,一直是他最担心的问题。他向农民租凭的30亩土地,是一年一订的,且涉及多户人家。倘若哪一户要拿回去自己发展,连片土地“补补钉钉”,那么规模农业、现代农业也就成了泡影。谢思惠说,如果有专门一块提供青年创业的田地园区,那是最好不过了。
           除了土地之外,资金难题也困扰着谢思惠。作为出身农家的大学返乡青年,他手头并不宽裕,创业之初的启动资金要么向亲朋好友东拼西凑,要么是参加创业大赛的奖金,发展资金捉襟见肘。实际上,土地、资金、市场信息、生产经验等诸多难题,同样让许多像谢思惠一样自主创业的有志青年望而生畏。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超过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待业,我市近年来每年本地大中专毕业生中也有千人左右待就业,这些都是潜在的青年创业人才。谢思惠的自主创业,便为竞争激烈的社会就业另辟蹊径:放眼闽东,放眼农村,只要有知识、有技术,同样大有作为。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他们自主创业所面临的困难。
           以资金为例,初次创业的资金是创业者的最大瓶颈。初次创业青年自有自筹的资金量往往不够多,需要政府、金融机构、民间力量来扶持。但实际上,政府各部门的资金扶持,大多针对下岗工人、退伍军人等特殊群体,资金量也小,一般平均在5万元以下的贷款。而金融机构中,商业性银行贷款程序复杂、门槛较高,政策性银行一般不向个人贷款,这均不利于初次创业者。民间机构中商业性质的创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则主要扶持二次创业,而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其扶持规模和资金量都较小。林林总总,自主创业可谓“钱”途茫然。如何破解这样难题,让更多有志青年在闽东大有作为?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王青认为,“环三”战略的实施、闽东实现跨跃式发展需要人才,这些本土创业、报效桑梓的有志青年便是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是闽东发展“永远带不走的投资”。因此加大力度扶持青年立足本土自主创业,通过以创业带动就业,以投资拉动经济,把青年富余人员就业压力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为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提供的持续内在动力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通过借鉴各地经验,王青建议,首先要加大对他们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全市扶持创业的文件政策或者政策汇编,细化条款;其次,建立市财政和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构成的资金扶持体系,市、县各级政府从财政拨出专款作为扶持创业的担保金和贴息款与金融机构、民间组织、创业者互保(或者称为联保)群体共同建立融资、担保、借贷的体系,合理简化创业贷款程序、灵活提高创业贷款规模、共同承担创业风险;其三,建立专业的创业、就业服务培训机构,可以尝试将劳动保障部门的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和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相结合,开设统一的创业服务、创业咨询、创业培训的窗口和阵地,并加紧培养和聘请一批创业辅导职业教师,为青年自主创业“保驾护航”;其四,为部分优秀的创业者提供特殊保障。对有技术、愿意返乡自主创业的优秀大学生,通过申报审核,开设绿色通道使其挂靠有关科研单位,以便解决其创业期间资金往来、评定职称等困难;其五,还可尝试建设创业园区或科技孵化基地,由政府独资或者与民间机构合资建立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开发批量培养创业者的试验田,通过免费或者少量收费出租土地、办公室、店面、住宿区等,减免各种行政事业性管理费用,为创业者提供培训、咨询和交流的场所,等到创业者事业发展壮大后再帮助其迁出园区。
           有了种种力举,有了更多部门的关注和扶持,为青年自主创业铺平道路,相信将有更多有志青年在闽东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上,施展拳脚、大有作为!


    (来源:宁德网  记者:徐磊 王志凌 李健平)


    地址:宁德市东侨经济开发区学院路1号   邮编:352100   邮箱:jd_dzb@126.com
     版权所有:宁德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